前天與一位Mentor在聊天時,因為一個問題而展開了我們精彩的深度對談,心有戚戚焉之餘,也讓自己的某些想法念頭更為清晰,更加確認大部分的答案都已經在心中了,或許有些東西可以分享出來,作為其他朋友的參考。

        所謂的答案,其實說穿了,就是誠實面對自我的「結論」- 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結論。在我們開始有意識以來,即是不斷地找尋答案,當學生時,我們選擇科目、選擇學校,希望能找到那個「讓自己和周遭人驕傲、肯定的答案」; 進職場後,我們選擇公司、選擇主管,將人生的意義寄託在升遷和薪資待遇上; 面臨婚姻,我們猶豫、尋找那個對的人,過程中總是掙扎著問題的答案……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,多數時候,我們以為達到某個目標(特別是眾人期待的)後,就能感受到無比的成就感和快樂,但似乎靠岸時卻遲疑自己的決定,因為岸上的風光其實並非自己心中的那片桃花源……幾次經驗後,有些人可能會失去希望和熱情,而有一些人則開始去更深的思索,「那麼什麼才是我要的?」於是,坊間的心靈成長課程和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起來,許多人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更為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 從2007年的《秘密》一書後,會開始接觸心靈成長的東西,完全是無心插柳,當時只是單純地覺得,原來宇宙間還有另外一股力量,而那股力量是可以自己去善用和創造的,很有意思!當然也有很多人就不以為然,於是在看了一些書和實際體會後,我發現有三種類型的人:

 1. 汲汲營營追求名利,為了成功用盡所有精力,只相信自己,想要的東西就要努力去爭取

 2. 經歷了人生的低潮期,絕處逢生,於是開始轉往進修心靈成長,過著淡泊、平靜無欲的生活

 3. 生活中沒有太大的不順遂,但總覺得好像還可以做點什麼,或讓自己更好,之後則懂得善用內在的力量往自己的wonderland,也過得更為開心

過多或過少都失衡

       對我來說,個人比較傾向第三類型的生活態度,因為只知一味追求外在所謂成功的假象,會矇蔽了人性,就算得到了一切,也失去最重要的本質; 太專注於自我的內在成長,某程度上也會陷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,對周遭一切的人事物不甚關心(因為那些已經不再重要),相對地也可能失去過往的動力,古人常言的中庸之道不是沒有道理,哈佛大學的熱門課程-「幸福課」教授本一沙哈爾就說: 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,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。

       當社會上充斥著「幸福」、「快樂」的訊息時,幸福和快樂這四個詞語似乎讓人越來越困擾,我自己的體悟是-幸福的人生是由一塊塊拼圖構成的,據上期商周雜誌的封面故事《我學到的幸福》一文中的分類為: 人際、樂觀、金錢和自我實現,少了任何一塊,都不完整; 也有很多研究應證了,一個幸福的人,他(她)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都會很成功,而幸福的本身也能帶來更豐富的成功!

        而完整的拼圖,就是一種內外在都平衡的狀態,當你生活很困厄、時刻為了五斗米而奮鬥時,要你真心相信財富不重要,那是虛假的;你說自己一個人可以很快樂,但看到別人成雙成對時,還是浮出一抹失落;看到親朋好友為了升職加薪,而辛勤工作時,你笑笑的不以為然,轉過身看到帳戶存款,還是不自覺羨慕起來……

        曾經一度,我也有過質疑自己的念頭,「怎麼追求心靈成長的同時,我還是會有負面的想法閃過呢? 我怎麼還是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,而心情大受影響呢? 還是會多少執著在期望中的結果呢?」有趣的是,當你開始問問題時,身邊的資源就會開始聚合到你身邊,因為「你的專注力在哪裡,能量就在哪裡」; 而我也因為這樣,開始釋懷了,因為我們是人,有感受,也會思索,但整體上可以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,這就是最大的成長阿,有點衝突有何妨?

當你開始懂得怎麼分配一部分的力量經營內在時,在追求所謂的成功目標時,還賦予了另一層的意義:

1. 工作上還是會碰到一些鳥事,但你懂得如何釋放和轉換那些負面情緒,過往那些討人厭的同事們,好像漸漸變得可愛了……

2.  雜事很多、工作繁忙之餘,撥點時間給自己沉澱和放鬆一下,壓力好像不如以往這麼大了,專注力也提升了……

3.   因為想要擁有自己的房子、想要出國念書和旅行,所以努力賺錢,順從自己內心的熱情,勇敢採取行動,但你願意 提撥所得的十分之一來付出……

4.   開始懂得欣賞生活中那些美的小東西,感謝你所擁有的,抱怨也就少了點……

5.   想結婚、談戀愛,就保持心的開放,積極拓展生活圈,懂得珍惜但不會患得患失了……

也許現在的你,尚未找到那個熱情的所在,亦或是生活的意義,那也無所謂,給自己一點時間,多點嘗試未來可能會少點遺憾,從中找到哪些是你就算不被支薪,也願意傾注心力去做的,歡迎你留言跟我分享你的經驗喔!

 延伸閱讀: 哪些事,會讓你覺得「真的活著」

arrow
arrow

    紫色幸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